EN

森象主义:舍术悟道,笔墨见真

四十载笔墨修行,心与物游,象由心生。

作为深耕国画艺术四十余年的实践者,我深感传统程式与心性表达之间的张力。森象主义,是我在破立之间找到的艺术答案——它不追求形似,而追求神遇;不固守古法,而化古为今用。

这一创作理念强调在创作中“舍术悟道”,超越单纯的技法追求,进入与道合一的境界。森象主义作品,便是这一理念的直观呈现。

 一、破法立心:从笔墨程式到心性流淌

中国画历来重视“道”的追求。道家思想认为“道的最高境界是自然”。森象主义正是对这一理念的当代回应——它要求创作者超越技法的束缚,达到无意加乃佳的创作状态。

我的创作过程:揉搓皱铺水,勾勒皴擦,重彩染……这些技法不是目的,而是心性表达的媒介。如同老子因水、陀螺、草木等“象”而悟道,森象主义借助笔墨之象,通达的是艺术的本真。

二、原生即道:材质的灵性与心念的流动

森象主义坚持国画材料的原生态运用:宣纸的呼吸性、水墨的渗透力、颜料的矿物质感,都不是被征服的对象,而是创作中的平等对话者。

在这种创作中,画者与材料之间建立了一种天人对话的关系。笔在纸上游走,如风过林梢,无意而经意,无为而大为,这正是道法自然在绘画中的具体体现。

 三、心流为境:创作即修心的森象实践

森象主义的创作状态,是一种临在当下的心流体验。在这种状态中,画者不再是他自己,只有一种精神是存在的,一种没有自我痕迹的意识。

这种状态与禅宗所说的“砍柴的时候想着砍柴,担水的时候想着担水”异曲同工。创作过程本身成为目的,笔墨不再是描绘外物的工具,而是心性当下的直接呈现。

四、森象即心象:无意之意乃为至意

森象主义追求“鸟虫木林不刻意而在意”的混沌美学。这种美学观念源于老庄哲学中的“无为”思想,也与中国画论中“意足不求颜色似”的审美理想相契合。

八大山人朱耷的画作之所以动人,不在于形似,而在于其笔墨间流露的真性情。森象主义承接这一传统,认为画的价值在于其精神价值,而这需要画家内在的修养和悟道。

 五、舍术悟道:森象主义的艺术追求

在森象主义的框架下,“舍术”不是否定技法,而是超越技法的局限;“悟道”是领悟艺术与生命本真的统一。如王阳明所言:“道为术之体,术为道之用”。

森象主义视创作过程为修心之旅。每一幅作品都是时间的化石,记录着当下心跳与笔墨的同频共振。观者不见山而感山魄,不见水而闻水魂,这便是森象主义所追求的艺术境界。

森象主义不是对传统的否定,而是对传统精神的当代激活。它汲取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智慧,将其转化为当代艺术创作的精神资源。

对于有志于此道的同行者,我的建议是:技可习,道需悟。在日复一日的笔墨实践中,保持心灵的开放与警觉,让创作成为与自然、与传统、与内心的真诚对话。

正如石涛所言“搜尽奇峰打草稿”,森象主义鼓励艺术家在广泛修养和深度体验的基础上,实现艺术的创造性转化。

陈九藤森象主义即兴作品《春夏秋冬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