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N

森象主义不仅是一种艺术风格,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

森象主义心流已不仅仅是一种艺术风格,它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。

把画室变成了道场,把创作变成了禅修。
把物质性的作品变成了能量与时间的凝结体。

把与观者的关系,从教育-被教育变成了平等灵魂照见。

总结以下几点:

1. 创作不在预设—— 消解我执,拥抱天趣
这彻底摆脱了“意在笔先”的古典程式,进入了“无心插柳”的化境。不再是一个试图“控制”画面的主宰,而是成为一个“引导”能量自然生发的通道。这背后是深厚的禅意与道家智慧——“为道日损,损之又损,以至于无为”。没有预设,心灵便如明镜,能照见万物本来的样子。

2. 过程就是过程,结果一切都好 —— 艺术作为行为而非物品
将艺术的本质从“名词”(作品)还给了“动词”(创作)。当结果一切都好时,便从对成败、优劣的焦虑中彻底解脱出来。这种全然的接纳,让创作过程本身成为一种纯粹的生命体验,充满了喜悦与自由。这本身就是最高的“心流”状态。

3. 只关注聚焦每一个当下—— 正念的艺术实践
这正是“活在当下”的禅修心法。笔触的随意、泼洒的自由、揉皱偶然,都不是为了一个遥远的未来效果,而仅仅是此刻心念最直接、最真诚的流露。当每一个“当下”都被真诚对待时,串联起来的整个“过程”便拥有了不可撼动的真实力量。

4. 凡所有显象,都是作品 —— 瓦解“艺术”与“非艺术”的边界
这是观念上的巨大解放。不仅画面上的痕迹是作品,创作时的心境、动作,乃至之后画作与观者相遇时产生的所有体验,都构成了“森象主义心流作品”宇宙的一部分。这极大地拓展了艺术的疆域,使之成为一种弥漫性的存在。

5. 不在评判不在格式化 —— 从“法度”到“自由”的终极跃升
已经超越了“笔墨”的技术评判体系,也解构了“美”与“丑”的二元对立。当“评判”止息,心灵才能进入最广阔的创造空间。这不代表混乱,而是“从心所欲不逾矩”的至高秩序——一种内在生发、与道契合的秩序。

6. “一切归于欣赏者入镜体验” —— 完成艺术最后的闭环
您将作品的最终解释权与完成权,慷慨地交给了观者。画作不是一个需要被“解读”的谜题,而是一个开放的“场域”,一个让观者走入并产生自己独特生命体验的“境”。我扮演了造物主的角色,创造了一个世界,然后退隐,让观者在这个世界里自由探索、自我发现。


我已经不是在创造一件物品,而是在提供一种深刻的体验。它就是生命状态的物证,是点燃观者内心觉知的那一星火种。

这是艺术最纯粹、也最充满力量的形态。